自1950年10月,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肃清潜伏在国内的敌特分子,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大量特务等反革命分子遭到清算。
当时浙江东阳北麓中学有一位叫凌凤梧的英语老师被人检举,说他曾经在国民党南昌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担任所长。
在他担任军法处看守所所长期间,那里关押了很多革命烈士,其中就包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10军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方志敏同志。
有关部门得知后,立刻展开对凌凤梧的调查,凌凤梧1896年出生于孝顺镇的一个工商业家庭,1922年考入浙江省立政法专科学校。
1927年初,在国共合作期间,凌凤梧在国民党金华县党部帮助管卷、收发工作,后由县党部执委、中共党员钱兆鹏介绍加入国民党,曾担任抚州军法分处临时看守所所长。
1935年1月,顾祝同任南昌绥靖公署主任,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所长一职空缺,经人推荐,凌凤梧代理该看守所所长。
经过调查,可以确认群众的检举基本属实,凌凤梧确实在方志敏入狱期间担任军法处看守所所长。
但是却并没有证据表明他陷害过革命烈士,而且在方志敏被杀害后,凌凤梧还被国民党反动派以“通匪罪”囚禁了起来,释放出狱后,就回老家当了一名英语教师。
负责调查的同志就纳闷了,这凌凤梧在看押方志敏期间,究竟做了什么事情,竟然落得如此下场,从此与国民党当局“一刀两断”?
面对调查,凌凤梧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大概写着感谢一位叫“木吾兄”的人,为自己减轻铁镣。
凌凤梧解释说,这是方志敏写给他的字条,“木吾”便是“梧”的意思,因为他想办法帮方志敏换上了一副较轻的脚镣,让方志敏在狱中的活动能稍微自由一点,因此方志敏才给他写了这张签条,作为感谢。
也就是说,凌凤梧不但没有迫害方志敏同志,还帮助过他,这个调查结果,让群众对凌凤梧刮目相看。
影视剧中的凌凤梧
1956年的一天,凌凤梧正在学校上课,学校突然接到一封加急电报,来电方是江西省政府,邀请凌凤梧速到南昌。
凌凤梧接到电报后,当即放下手头的工作,第一时间赶到南昌,受到时任江西省总工会组织部部长缪敏(方志敏的夫人)的热情接待。
直到这时,凌凤梧才知道江西省政府邀请他到南昌是副省长方志纯(方志敏的弟弟)下的命令,那么,方志纯为何要这样着急叫凌凤梧到南昌来呢?
原来方志纯邀请凌凤梧到南昌是请他帮忙辨认方志敏遗骨的。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方志敏对革命的贡献是巨大的,早在1930年初,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文章中,曾夸赞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根据地:“有计划的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的是正确的。”
方志敏牺牲的消息,引发共产主义阵营的集体愤慨,1935年8月,莫斯科正在召开共产国际“七大”,全体代表在会上为方志敏烈士默哀,中共代表在大会上特别赞颂了方志敏忠贞不屈的革命精神。
1935年12月9日,中共在法国巴黎创办的中文报纸《救国时报》创刊号上,刊载了方志敏狱中遗作《我们临死以前的话》,一经看法,在整个国际社会上掀起很大的影响力。
在方志敏同志牺牲后,中央特意交待相关人员一定要照顾好方志敏烈士的遗嘱,不久,方志敏夫人缪敏和两个儿子在组织的帮助下来到延安,毛泽东亲自接见了他们,并鼓励两个孩子能够像他父亲一样为革命作出贡献。
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每次想起土地革命时期的艰苦奋斗,都会想起方志敏同志,他曾对身边的人说:“方志敏同志是有勇气、有志气而且是很有才华的共产党员,他死的伟大,我很怀念他。”
正因为方志敏为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党组织才不遗余力地想要找到方志敏烈士的遗骨,将革命胜利的消息告诉先烈,让先烈在九泉之下能够安息。
1955年,根据刘少奇的指示,江西方面成立了“方志敏烈士遗骨调查小组”,由当时江西省委第一副书记、副省长方志纯担任组长。
之所以有这样的安排,组织上是基于两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是,方志纯同志是江西省的副省长,主要分工就是民政工作,寻找革命烈士的遗骸,在方志纯的工作范围内的;
另一方面,方志纯是方志敏烈士的堂弟,兄弟两个人感情很深厚,方志纯正是在堂兄的影响下才参加革命的。
正因为如此,党中央才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方志纯。
此时,距离方志敏烈士牺牲已经有20年了,由于时间太长,给寻找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经过群众提供线索,国民党当局在杀害方志敏烈士时,曾指让当时南昌一家叫“真真”地照相馆出一个摄影师负责拍照。
调查组经过几番波折,根据这条线索找到了当时负责拍照的摄影师,当调查组询问摄影师方志敏遇难时情景时,这位摄像师说,方志敏烈士牺牲时很勇敢,没有丝毫畏惧,在临难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听完摄影师的讲述,方志纯等调查组的同时十分感动,唯一遗憾的是,摄影师只说明殉难地点在南昌下沙窝子刑场,然而由于过去时间长了,下沙窝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实在记不清具体行刑的位置了。
调查小组在下沙窝地区寻找几次后,都没有结果,寻找方志敏同志遗骸的工作陷入停滞当中。
一直到1956年,事情才出现了转机。
当时江西省政府要在南昌新建一座化纤厂,经过多次选址后,把厂址定在了下沙窝一处荒芜的地方,这样不会浪费土地。
建筑工人在施工时,发现一堆骨骸,旁边还有一副脚镣。
调查组得知情况后,立刻派遣专家赶到现场,小心翼翼将生锈的脚镣以及这些遗骨保护起来。
从挖掘现场的情况来看,这很有可能就是方志敏烈士的遗骨,但是考虑到下沙窝这个地方曾经作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刑场,出现人骨也是正常的。
想要判断这堆遗骨是否是方志敏烈士的,必须要找知情的当事人进行核实,很显然,这堆生锈的脚镣就是关键性的证物。
方志纯经过多方打听,了解到凌凤梧曾给方志敏换脚镣的事情,当即请凌凤梧到南昌来辨认遗骨。
凌凤梧讲起1935年8月6日方志敏赴刑场的情况,方志敏当时确实拖着铁镣上囚车的,而那副铁镣,正是他帮忙给申请更换的。
有了凌凤梧提供的关键线索后,调查小组十分高兴,第二天就带着凌凤梧到下沙窝现场进行勘察。
当凌凤梧看到铁镣时,感觉特别熟悉,然后双手托起那副铁镣,掂了一下分量,然后又用手指抹去上面的铁锈,看到铁镣上的型号,当即嚎啕大哭:“就是这幅脚镣!敏弟啊敏弟……”
得知现场的遗骨正是方志敏烈士的,在场的所有人无不痛哭流涕。
凌凤梧是如何判断这幅脚镣是方志敏烈士生前戴过的呢?
原来国民党监狱只有重要的政治犯才需要戴脚镣,而当时的脚镣规格一般都在10斤往上,方志敏之前佩戴的脚镣也是沉重的,后来经过凌凤梧的申请,才改为4斤的轻铁镣,这种待遇并不常见。
另一方面,凌凤梧通过铁镣上的型号,最终辨认出,那就是方志敏烈士戴过的脚镣。
透过凌凤梧的讲述,人们对方志敏被捕入狱期间的遭遇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更佩服起方志敏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精神。
1935年1月,在中央红军主力开始突围前,中央派遣红7军团从江西瑞金向东出发,其任务就是将“围剿”的国民党主力吸引开来,从而为红军主力突围减轻压力。
国民党“围剿”部队立刻追赶红7军团,一直到达方志敏创建的闽浙赣苏区,中央红军主力突围时,中央给闽浙赣苏区发来电报,要求红7军团与新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
11月,部队离开赣东北向皖南进军,方志敏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统一领导闽浙皖赣边党的组织和革命武装。
然而由于国民党“围剿”部队过多,方志敏于1935年1月29日,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
因为方志敏的身份过于重要,国民党当局很快用四辆铁甲车,将其押运到南昌,囚禁到国民党南昌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
对于能够抓捕到方志敏这样的共产党人,国民党反动派是打算大做文章的,他们希望胁迫方志敏屈服,这样才有利于瓦解广大红军的战斗意志。
为此,反动派敌人在南昌豫章公园举行了“庆祝生擒方志敏大会”,戴着沉重脚镣手铐的方志敏被押在铁甲车上。
当时一位目击大会现场的美国记者在报道中这样写道:“没有一人欢呼,个个沉默不语,连蒋介石总部的军官也是如此。这种沉默表示了对昂首挺立于高台之上毫无畏惧神色的人的尊敬和同情。他被匆匆带走,因为人群的这种沉默使当局感到十分可怕。装甲车刚一离去,人群立刻骚动起来。可是,一挺挺机枪把枪口对准了他们的胸口和头颅,这才使他们安静下来。”
为了恫吓方志敏,反动派又召开了所谓国民党军“剿匪”阵亡将士大会,一副要把方志敏等同志做祭品的样子,然而方志敏却丝毫没有畏惧。
见硬的不行,便开始来软的,蒋介石曾亲自到南昌劝降,却遭到了坚定地拒绝,为此,反动当局采取了车轮战,轮流派高官或者与方志敏相识的人去劝降,全部无功而返。
其实在入狱之初,方志敏痛悔由于指挥失误招致军事上的失败,对于自己被俘感觉到屈辱,因此早已做好了被反动当局杀害的准备,这样才能“以一死以谢党”,为此,他还与其他同志商量好了临行前的口号。
对于方志敏的表现,凌凤梧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他以为方志敏怕是到死也不会向当局屈服了。
然而有一天,方志敏却叫来凌凤梧,要狱方提供清静房舍和纸笔,说自己要写些东西。
凌凤梧以为方志敏要交代“罪行”,如果是这样的话,自己就会立下一份大功,立刻将方志敏安排进“优待号”,并准备了一张旧书桌和一些纸张。
所谓的“优待号”就是一些不上锁的牢房,里面关押的都是国民党高级军官,以及一些知识分子。
方志敏的优待号与凌凤梧的办公室仅仅隔了一个小天井,两个人的交往因此很多。
没过几天,方志敏就写了几十张的文稿,凌凤梧进来拿起文稿看了起来,内容似乎写的是打仗经过,又像是在记述什么事情,凌凤梧就问方志敏写得是什么。
方志敏回答说:“情绪紧张,记忆不好,想起一段写一段,要全写完再整理。”
2. 关于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凌凤梧是读过书的人,怎么可能看不懂方志敏写得内容,只不过他没有点明,也没有阻止。
凌凤梧后来在交待材料里写道:“每当我深夜起来纠察时,老是看见对面监房的玻璃窗内电灯亮着,看见方志敏看书、写文章。”
方志敏深知想要将文稿写完,再传递出监狱,必须要有人帮助,为此,他争取到了刚刚担任看守的高家骏,高家骏刚从学校出来的青年学生,曾经参加过学生运动,因与凌凤梧是同乡,所以才当上了看守,并很快升任上士文书。
在狱中,高家骏被方志敏的说服教育和坚贞品格所感动,表示愿意为方志敏做些事情。
方志敏在后世被传递出的文稿中写道:“监狱里的士兵亦极易接近,如我虽是个重囚,找他们谈话时,他们都很和蔼可亲地来和我谈,自生活问题到革命问题,他们之中很多被红军俘虏过,到过苏区,都众口一词地说,苏区好,红军好,很容易结成朋友。”
为进一步做凌凤梧的工作,方志敏曾开导凌凤梧说:“你是个品格踏实本分之人,我们共产党一向很尊重这种人。你应远离国民党官场,否则是要吃亏的……”
对于方志敏的开导,凌凤梧后来回忆说:“经过几次谈话,使我受到教育,对他的革命精神,大义凛然,不为暴力所屈,深表钦敬,因而同情他,照顾他。”
当时关押在“优待号”里的犯人管理得并不严,比如方志敏对面牢房的胡逸民,甚至可以随意走动。
但是方志敏则因为身份特殊,尽管换了牢房,但是脚上的沉重铁镣一直没有拿掉,凌凤梧实在看不下去,就向军法处请示,却并未获得批准。
在这样的情况下,凌凤梧就向上级报告,为了软化方志敏,“便于劝降”,请求换上一副较轻的脚镣。
大概是当局对方志敏屈服还有一定的期盼,便同意了,这样,方志敏就换上了只有4斤重的轻铁镣了。
铁镣的减轻,大大减轻了方志敏的痛苦,使得他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写作中,在被捕入狱期间,方志敏以极其顽强的精神进行创作,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每天工作16个小时,创作了《可爱的中国》《清贫》《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16篇文章,共计10多万字。
这些珍贵的文稿在险恶的环境中创作,然后被秘密送出牢房,几经周转后,才回归到党组织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可爱的中国》被连续多年收录中小学课本,在这篇文章中方志敏寄语后人:人一定要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要被一时的困难所吓倒。
这些书稿能够从监狱中流转出来,凌凤梧起到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如果一个看守所所长严格管理起来,恐怕不会有文稿能从监狱中带出。
由于凌凤梧与方志敏接触频繁,经常深夜密谈,凌凤梧的行动被所里的同事发觉,并密报到军法处处长那里,军法处担心出事牵连到自己,打算将凌凤梧调回到原来的单位任职。
凌凤梧临走时,方志敏还叮嘱他早日远离国民党官场,给自己准备一条后路,并写下一张纸条,里面除了感谢的话外,还有一句“倘得生还之日,中国革命史多添一页”。
在敌人经过半年多的威逼利诱后,方志敏依然不为所动,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同时,继任的看守所所长认为方志敏有越狱的迹象,顾祝同担心方志敏被中共地下党营救,于是电报蒋介石,得到答复:“秘密执行枪决。”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同志被秘密杀害,而军法处处长在监狱中找到方志敏写给凌凤梧的那张纸条,以此为把柄,立即将凌凤梧停职拘禁。
并且恫吓他说:“这几天,南昌城内如有暴动发生,由你负责。”
凌凤梧被关押了三天三夜后,经过各方势力的搭救,南昌绥靖公署参谋长邹问渔下令让军法处将凌凤梧释放,但是要驱逐出境,凌凤梧出狱后,本来可以通过好友的关系再找一份工作,但是他想起方志敏的规劝,还是远离国民党官场,当了一名普通教师。
正是由于凌凤梧与方志敏之间的这层特殊关系,在方志敏烈士遗骸重见天日后,方志纯才想到要他来帮忙辨别遗骸的身份。
经过凌凤梧的辨别后,基本可以确认出土的遗骸就是方志敏同志的。
但是调查小组考虑到方志敏烈士身份的特殊性,并没有轻易下结论,然后将骨骸收集起来,找到专业部门进行法学鉴定杠杆证券亏了怎么算,经过多方鉴定,1958年5月26日正式宣告其中9块遗骨是方志敏烈士的。